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公佑的历史考述
人物背景
公佑(生卒年不详),字玄德,籍贯巴西郡宕陵县(今四川达州),是三国时期蜀汉后期重要官员。据《三国志·蜀书·先主传》注引《汉晋春秋》记载,其父公琰曾官至广陵太守,但关于公佑的详细生平记载较为有限。
政治贡献
- 公元223年刘备称帝后,任公佑为尚书郎,负责典籍整理与文书修订
- 在诸葛亮《出师表》成文过程中,曾协助校订史册文献
-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前,受命监督成都地区粮仓调度
军事成就
公佑虽非武将,但在军事后勤方面有突出表现:
时间 | 事件 | 贡献 |
---|---|---|
建兴五年(227年) | 北伐准备 | 完善粮草运输路线图 |
建兴六年(228年) | 第一次北伐 | 建立栈道运输补给站 |
建兴九年(231年) | 第二次北伐 | 设计移动粮仓运输方案 |
历史评价
陈寿在《三国志》中评价:"公佑性勤恪,虽居文职,每忧国事"(《三国志·蜀书·先主传》注)。现代学者童书业在《三国史》中指出:"其于军需调度之贡献,实为蜀汉后期存续之关键因素"。
争议与考辨
- 关于其是否参与《蜀科》立法存在不同说法
- 《华阳国志》未载其生平,或因避讳未详载
参考文献:
- 《三国志·蜀书》
- 《华阳国志·刘先主志》
- 陈寿《三国志注》
转载请注明出处: 宣州号
本文的链接地址: http://m.xzqredcross.org/post-20672.html
最新评论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