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lysia百科:量子纠缠基础概念
1.1 理论起源
量子纠缠理论由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于1905年首次提出,后经尼尔斯·玻尔和沃尔夫冈·泡利等人完善。其核心观点为两个或多个粒子在相互作用后形成特殊关联,即使相隔遥远仍能瞬间影响彼此状态。
1.2 实验验证
- 2015年阿斯佩实验通过量子通信卫星实现1200公里级纠缠分发
- 2022年中国"墨子号"卫星完成千公里级量子纠缠传输
1.3 关键特性
特性 | 解释 |
---|---|
超距关联 | 粒子状态变化无需经典信息传递 |
非局域性 | 违反经典物理的局域性假设 |
测量坍缩 | 观测行为导致系统状态确定化 |
1.4 应用领域
当前主要应用于:
- 量子通信(保密信息传输)
- 量子计算(超高速信息处理)
- 量子传感(超高精度测量)
1.5 理论争议
主要争议集中在多世界诠释与哥本哈根诠释之间。前者认为每次测量分裂出新宇宙,后者主张观测导致波函数坍缩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: 宣州号
本文的链接地址: http://m.xzqredcross.org/post-11168.html
最新评论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