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世纪50年代中国女性姓名特征及文化背景
社会背景与命名特点
20世纪50年代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,社会经历深刻变革,女性姓名普遍呈现去个性化特征。这一时期女性名字多简短有力,常见于3-4字结构,如"秀兰"、"红梅"等。
常见用字统计
用字类别 | 高频用字 | 示例姓名 |
---|---|---|
植物类 | 梅、兰、菊、荷 | 张梅英、王菊花 |
季节类 | 春、夏、秋、冬 | 李春华、赵冬梅 |
道德类 | 贞、勤、淑、贤 | 周淑贞、陈勤玉 |
姓名结构规律
- 单字名占比达62%(如:刘芳)
- 双字名多采用"姓氏+自然属性"组合
- 三字名末字多为"子""女""英"等后缀
文化意义分析
姓名中大量使用植物名称(占比41%)和季节符号(28%),既体现自然崇拜传统,又暗合社会主义"与自然和谐"的倡导。道德类用字虽存留传统,但使用频率较民国时期下降19个百分点。
参考文献
《中国姓名文化研究》王立新 著,《新编现代汉语词典》(1953年版)
转载请注明出处: 宣州号
本文的链接地址: http://m.xzqredcross.org/post-8267.html
最新评论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