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锭纸的文化与工艺解析
一、基本概念
四锭纸是中国传统手工纸的一种特殊形制,以四张独立纸页叠压制成。其名称源于早期制作工艺中四个连续抄纸的工序阶段。
二、历史发展
- 唐代(618-907年):出现首例四层叠纸工艺
- 宋代(960-1279年):形成标准化生产流程
- 明代(1368-1644年):确立"一纸四锭"的命名体系
- 清代(1644-1912年):发展出彩色套印技术
三、制作工艺
工序阶段 | 技术要点 |
初抄 | 竹帘均匀拍打,厚度0.02-0.03mm |
二次叠加 | 四张纸按经纬方向错位叠压 |
定型 | 经自然风干与人工压平 |
四、现代应用
- 古籍修复材料(故宫博物院藏文献修复使用案例)
- 书画装裱基纸(中国美术馆2005-2010年统计)
- 档案保护用纸(国家图书馆特藏部技术规范)
五、文化价值
四锭纸制作技艺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(编号:Z-087)。其工艺标准包含《传统手工纸制作技艺规范》等三项地方标准。
文献参考:《中国造纸技术史》(王鸿翔著)、《传统纸类文物修复技术》(故宫出版社2018年版)
转载请注明出处: 宣州号
本文的链接地址: http://m.xzqredcross.org/post-8187.html
最新评论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