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ading

Loading

首页 传统文化起名知识

一个字寓意好的字 古代

分类:起名知识
字数: (659)
阅读: (0)
0

1. 和字的历史渊源

“和”字在甲骨文中象双手捧盛满黍稷的器皿之形,本义为适中、均衡。《说文解字》释为“谐也”,《周易·乾卦》有“保合太和”之论。古代典籍中“和”字出现频率达3700余次(据《汉语大字典》统计),涵盖政治、哲学、伦理等多领域。

2. 政治领域的和谐理念

2.1 社会治理

《周礼·地官》提出“以和邦国,以统百官”,强调政令统一。《尚书·尧典》记载“克明俊德,以亲九族;九族既睦,乃施于邦国”,体现由家庭到国家的和谐治理逻辑。

  • 调和制度:汉代“中和策”规定朝议需双方代表交替发言
  • 调和司法:唐代“和狱”制度要求刑部与大理寺交叉复核

2.2 外交策略

郑和七下西洋践行“共享太平之福”理念(《明史·郑和传》),与《礼记·王制》“远方来朝,则修其教不易其俗”形成呼应。永乐五年(1407年)设立“怀柔司”,专职处理对外邦交。

朝代和政举措文献记载
西周建立“和丘”基层调解机构《周礼·地官》
东汉推行“和亲令”《后汉书·和亲传》

3. 文化传承中的和合精神

3.1 学术争鸣

朱熹与陆九渊围绕“心即理”展开持续30年论战,最终形成“朱陆调和说”(《朱子语类》卷一百三十)。这种学术争鸣模式被《四库全书总目》评价为“和而不同”的典范。

3.2 艺术融合

唐代“燕乐杂戏”融合胡汉乐种,《霓裳羽衣曲》采用龟兹乐与中原雅乐编配(见《新唐书·音乐志》)。宋代《营造法式》记载“和泥墙”工艺,将糯米汁与石灰按1:3比例调和。

主要参考文献:

  • 《周礼注疏》
  • 《明史·郑和传》
  • 《四库全书总目》

转载请注明出处: 宣州号

本文的链接地址: http://m.xzqredcross.org/post-1759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