创伤后应激障碍(PTSD)科学解析
一、基础定义
创伤后应激障碍(Post-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,PTSD)是国际精神医学界定义的持续性精神障碍,主要源于个体经历或目睹极端创伤事件。
二、核心症状
- 侵入性记忆:反复出现创伤场景记忆
- 情感麻木: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
- 过度警觉:持续生理性紧张状态
- 负性认知:自我否定与创伤重构
三、成因机制
PTSD形成涉及生物-心理-社会多维度机制:
生物因素 | 杏仁核过度激活、海马体萎缩、皮质醇异常 |
心理因素 | 认知解离、情绪调节失效 |
社会因素 | 社会支持缺失、二次创伤风险 |
四、诊断标准(DSM-5)
- 症状持续≥1个月
- 至少满足以下2项核心症状
- 创伤记忆闪回(≥1次/周)
- 过度警觉(睡眠障碍、注意力涣散)
- 社会功能受损(工作/学习/人际关系)
五、干预方案
干预类型 | 代表疗法 | 文献支持 |
---|---|---|
心理治疗 | 眼动脱敏与再加工(EMDR) | 《中国应激障碍临床指南》 |
药物治疗 | SSRI类抗抑郁药 | DSM-5治疗章节 |
物理治疗 | 经颅磁刺激(rTMS) | 《临床神经精神医学》2022 |
转载请注明出处: 宣州号
本文的链接地址: http://m.xzqredcross.org/post-12988.html
最新评论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