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"熙熙攘攘皆为利来"看现代社会的价值选择
一、历史语境中的利益观演变
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记载:"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;天下攘攘,皆为利往",揭示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现象。这种表述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萌芽阶段的社会特征:
- 农耕文明向商业文明转型期
- 人口流动带来的利益追逐
- 社会资源分配的原始机制
时期 | 表现特征 | 文献依据 |
先秦 | 商贾活跃、货币流通 | 《管子·轻重甲》 |
明清 | 晋商票号、海上贸易 | 《清实录·卷三六七》 |
二、现代社会的利益重构
当代管理学研究表明(波特,1996),企业价值创造应平衡多方利益相关者需求。具体表现为:
1. 利益驱动的新特征
- 技术赋能型竞争:2023年全球数字经济规模达45万亿美元(IDC数据)
- 可持续发展观:ESG投资占比突破30%(彭博社2022报告)
2. 利益冲突的化解机制
- 法律规范(民法典第5条)
- 行业自律(中国商业联合会公约)
- 社会监督(中央纪委国家监委举报平台)
三、构建理性利益观
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(Nye, 2020)提出"利益-责任"平衡模型,建议采取以下路径:
- 个人层面:提升核心竞争力(教育部《职业教育改革方案》)
- 企业层面:践行社会责任(联合国SDGs目标)
- 社会层面:完善制度保障(十四五规划第十二章)
正如亚当·斯密在《道德情操论》中指出:"市场经济需要道德约束",当代社会更应建立"义利统一"的价值体系。建议通过以下方式实践:
- 强化法治建设(刑法第224条)
- 完善信用体系(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)
- 培育商业伦理(中国商业伦理研究院)
转载请注明出处: 宣州号
本文的链接地址: http://m.xzqredcross.org/post-23892.html
最新评论
暂无评论